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学史的探究,3月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顾定倩教授及《共和国教育学七十年:特殊教育学卷》编写组成员于办公楼218室开展指导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家报告及答疑解难。
第一部分由顾定倩教授主讲。首先,顾教授从教育学学科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由此过渡到特殊教育,在对于特殊教育学史编写过程中的阶段划分问题,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明确提出要对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结论的问题。随后,顾教授以时间为主线,穿插我国不同时期对于特殊教育的对象的深化、实践个案以及若干国家出台的政策等,表示我国对于特殊教育诸多方面的认识的深化。以对于“残疾学生”的命名为例,由残疾学生到特殊学生再到特殊需要学生,命名的不断清晰与明确,顾教授从特殊教育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出发表示我国对此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其余例子如特殊教育形式的不断融合,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顾教授提到,在90年代末,在我国的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中,特殊教育形式的骨干与主体位置发生了变化,这背后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针。从“补偿缺陷、开发潜能、融入社会”到“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本质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
接着,顾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当中,提出特殊教育也有着适应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契合,教育应该适应个性发展,而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多元化到单一化再回归多元化的过程。在学习前苏联特殊教育法的同时,参考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实践。此后,顾教授自然地对特殊教育所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阐发,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为例证,表示特殊教育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与改革。其中,不仅要深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复合,也要深化学校内不同学科间的复合,加强不同学科与特殊教育的联系。在吸取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推进也为特殊教育的质量做出了引导,而这些方面最终都将落实到对于课程设置的内容、要求等方面。
最后,顾定倩教授表达了目前对于特殊教育的几个尚存争论的地方:第一,融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其次,医教结合的问题;第三,如何定义“随班就读”,并以《促进融合教育办法》文件中的“同班就读”为例,突出是否有更好的词汇来定义“随班就读”现象。
第二部分由几位编写组老师针对各自的问题向顾教授探讨交流。
首先,季瑾老师就学科前的探索成点状分布及多数为理论研究探索问题向顾教授提出问题;
其次,王培峰老师及何侃老师从学理和实践层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最后,三位老师共同从对于特殊人群权利保障、政策出台、时代意义、知识体系及学人构建等问题与顾教授进行了探讨,就其中如何定义“学人”及其所包含的范围进行了商榷,提出“以书带人”的宗旨,突出特殊教育人士对于特殊教育的研究情况、观点阐述,强调其个别性,重事实。另外,对于编写过程中的资料,顾教授建议可以借鉴特殊教育权威期刊及学会,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以及同上位学科与下位学科之间的联系。
本次编写指导会为《共和国七十年:特殊教育学卷》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编写过程中的若干主导原则,明晰编写目的与目标,为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新媒体 王哲涵)
Copyright © museum.njt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