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
展特教历史珍贵面貌 显特教先贤大爱情怀——读《中国特殊教育知行录》
作者:陈少毅    文章来源: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点击数:328    更新时间:2023-11-09

近代教育学意义上的中国特殊教育,是从1874年北京创办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即今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开始的。继第一所盲校后,1887年,山东烟台创办了第一所聋校登州启喑学馆(即今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1916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合校狼山私立盲哑学校(即今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前身)。1927年,南京市立盲哑学校(即今南京盲校、南京聋校前身)创办,这是我国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1982年,国家教育部在南京创办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即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身),这是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单独设置的专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1911年前,我国有十余所盲校聋校,但没有一所是中国人创办的。到1949年,我国只有42所特校,在校学生2380人。据教育部2022年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各种残疾在校学生(含在普通学校就读)91.85万人。近15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历经坎坷曲折,而今之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但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著作代代出新、不可胜数,却未有一部独立的中国特殊教育历史专著出版。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大步前进、快速发展。借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劲东风和全国三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有力推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建强教授一边为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建馆奔波操劳,一边对搜集到的中国特殊教育文物资料精研细究。继《中国特殊教育史话》(2015年,新华出版社)、《共和国教育学七十年:特殊教育学卷》(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之后,马教授特教历史和文物三部曲的第三部《中国特殊教育知行录》(山东教育出版社)于今年夏季付梓。马教授在特殊教育领域著文140万字,填补了中国特殊教育历史和文物研究的空缺。手捧这部沉甸甸的新作,我连日废寝忘餐展读,思绪浮想联翩,收获总汇有六:

  一是新颖。本书虽是历史文物研究著述但却颇有文艺作品范,有访谈、有随笔、有报道、有思考,既现史学研究的严谨,又有文学作品的洒脱。此书是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聚沙成塔的浮屠,是中国特殊教育人物事迹、文物渊源、搜觅经历等等的集珍。读者可以沿着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建设这个背景,对中国特殊教育历史和文物曲径通幽地有一全面了解。  

  二是珍贵。特殊教育作为弱势群体事业,其人物事迹和文物资料,因长期不够被人们重视而容易流失损毁,因此能够保留下来的文物资料远远不及其它领域,搜集、寻觅和研究起来更加辛苦艰难。有的人物寻迹需要翻山越岭,有的资料发掘需要千淘万滤,有的文物搜觅需要延及海外。书中谈及的每一人、每一物都因来之不易而弥足珍贵。正是不易和珍贵,使此书所叙所述引人入胜,愈使读者回味无穷而对特殊教育人物和事迹感佩再三,深深赞叹中国特殊教育历史和文物研究的意义重大,从而发自内心敬仰特殊教育事业。

  三是真实。实例高于说明,眼见真于听闻。此书内容是马教授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十多年建馆过程中亲力亲为、亲访亲觅、亲见亲聆、亲搜亲研的真人物、真实物、真材料、真经历的集珍,其对中国特殊教育历史人物和文物进行多维度介绍和描述,书中特殊教育感人的前辈、动人的事迹、珍贵的文物、真实的例子因之看着有形有像、有血有肉、有灵有魂,读起来一波三折、娓娓动听、回味无穷。因此书中所言所述更加打动人心,读时令人感慨万千,读后依依铭怀在心,逢人欲述感佩热肠。

  四是真诚。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残障学生,世俗对其各种偏见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尽管有所改观但仍然余流难尽。做好特殊教育,首先要真诚地尊重和善待残障人士,真诚地怜悯人间不幸,真诚地珍重生命价值,并且不惜为此奉献自己掘地及泉去换来铁树开花。这部著作不单单书写身体健全的特殊教育先贤,也一视同仁地书写身有残障的特殊教育先贤,他们共举大仁大爱的大纛,不仅彰显着特殊教育背后为国补隙发掘潜能的社会意义,也弘扬着特殊教育先贤事迹身后仁慈善良、珍重生命的高尚心怀。

  五是感人。越是弱势群体的事业,社会重视和关注就越少,就越受常人冷落,做起来就越加艰难。然而越受冷落、越加艰难的事业越能显出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大。特殊教育前辈的大慈大善、大仁大爱、大智大勇虽然是扶弱济贫的感人史、上下求索的探索史、千淘万滤的辛劳史、百折不挠的坚持史,但实质上更是心怀贫弱扶助弱势的救赎史、向善从善珍惜生命的仁慈史、天下大同良知良心的发现史、善良慈爱人性本性的发掘史。特殊教育正是由于特殊,有着特殊的历程、特殊的艰难,但也因其特殊的发掘、特殊的钻研得到特殊的情感、特殊的收获而散发出超越常情的特殊光芒。

  六是及时。社会越来越多对特殊教育投入关注和善举,民众越来越多前来为特殊教育献花和鼓掌,但特殊教育由于弱势却常常陷于自身却不怎么硬的窘境。所以对特殊教育这些关注和善举、献花和鼓掌有时也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空泛之憾。这说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需要特教人强化自身、紧跟时代,才能不负社会的厚爱,才能使社会的帮助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到位。此书及时雨般地为中国特殊教育增加了有力的史实支撑,当我们拿出特殊教育前辈或筚路蓝缕、或倾尽一生、或倾心相扶、或尽己所能、或九死不悔,虽是特殊教育但超越特殊教育的真实事例,谁能不感叹特殊教育岂惟特殊教育本身?

  掩卷远望长舒,俯首沉目思考,我恍惚看到大大小小一摞昔时底片一一显影,让模糊的中国特殊教育历史历历在目;又宛若身处时光隧道,让我们追随这些特殊教育先贤睹物思人。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创建在特殊教育领域可以说是空前的,马教授跟进的中国特殊教育历史和文物的研究著述也填补了这处学术空白。由此,我们可以自信并且自豪地说,中国教育历史和文物的研究著述,不再独失特殊教育。

(作者陈少毅系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听障人士)

原文链接:展特教历史珍贵面貌 显特教先贤大爱情怀——读《中国特殊教育知行录》 (jyb.cn)




文章录入: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责任编辑: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神农路1号图书馆四楼
开放时间:校内外人士参观请提前预约
网址:museum.njts.edu.cn

网站地图

  • 首页
  • 动态
  • 展览
  • 典藏
  • 学术
  • 服务
  • 交流

友情链接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南京博物院
  • 南京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Copyright © museum.njt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制作维护